昆山市乡村振兴片区特色线路“和睦乡邻”线串联高新区大渔村、张浦镇金华村等9个点位。该线路强化党建阵地引领,创新乡村治理方法,以和谐善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
高新区大渔村
大渔村将“大渔·海棠”品牌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,打造“大渔?海棠”小微网格治理服务品牌,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。落实家庭积分制,举办“线上订购、线下兑换”积分兑换活动,以“三联三包”为抓手,提升村民群众参与家庭自治的积极性。引入数字化手段,聚焦“人、房、车、物、事”关键要素,搭建并优化数字乡村智慧平台,提高治理效率和精准度。依托“警格+网格”联动机制等,联合卫星消防站,构建“技防为主导、物防为基础、人防为保障”的“安全网”,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同时,打造“大渔·海棠驿站”,丰富为民服务模式。
张浦镇金华村
金华村着力擦亮“时代菁华”品牌,构建“12345”工作体系,组建五支“海棠先锋队伍”,依托党群阵地开展特色活动,实现党群服务全覆盖。扎实推进“三联三包”机制,将“和美家庭”积分与网格走访相结合,完成234家农户“一户一档、一户一策”的房前屋后专项整治提升,积分结果通过“海棠红幸福里基层治理平台”公示,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。启用“平安菁华”系统,对农房实行“红黄蓝”三色管理,节假日由“书记+干部+保安”全天候值守,提升管理水平,走出“五彩金华”幸福路。
周市镇朱家湾村
朱家湾村充分整合资源,在村口打造一处矛盾调解、政策宣传的“百姓客堂间”,邀请退休老党员坐班,通过收集社情民意、化解矛盾纠纷,搭建起村民与村委沟通的桥梁。为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,开展“家庭积分”“三联三包”专项行动,划分责任包干区,明确每户对宅前屋后绿化卫生的管护责任,通过量化评分机制进行考评,积分可兑换大米、洗衣液等物品。大大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,实现责任到户、人人有责,推动乡村治理向长效化、精细化迈进。
陆家镇车塘社区
车塘社区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,打造“民声塘”社区治理服务品牌,围绕党建引领队伍建设、数智赋能精网微格、阵地共建群青汇聚三方面推进,聚焦乡村治理难题及居民需求。发挥“民声塘”队伍战斗堡垒作用,打造“1+3”服务模式,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。同步搭建积分数智化平台,优化积分管理细则,以正向赋分引导房东、商铺按消安管理要求实现合规化;同时,居民可凭积分线上发布问题,由线下能人巧匠接单解决,推动积分从“实物兑换”转向“服务兑换”,破解以往依赖社区单一化的困境。精准对接居民需求,激发社区自治活力,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与温度。
巴城镇龙潭湖村
龙潭湖村创新推行“网格化+村民议事”模式,将全村划分为3个网格,网格员定期走访收集民意,大事小情在“村民议事厅”共商共议,让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同时,发挥老党员、老干部威望优势,化解邻里纠纷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”。如今龙潭湖村道路整洁、环境优美、民风淳朴,邻里互帮互助成风尚,一幅产业兴、乡村美、治理好的和美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千灯镇吴桥村
吴桥村创新推行“三联三包”微治理模式,将全村划分为15个“邻里微圈”,由5~7户推举带头人,共担“包卫生、包秩序、包绿化”责任,通过“联户、联动、联评”激发村民自治热情,变“旁观者”为“主人翁”,邻里互助蔚然成风,河西自然村因此荣膺“人居环境先行村”。同时,村委积极担当,果断收回保洁外包服务并优化管理,实现年费用压降23.4%,而环境品质不降反升,赢得村民信任。此外,巧用柔性治理,依托老党员、老教师等设立“评理说事点”化解小摩擦,定期召开“村民议事会”共商共议,凝聚共识。吴桥村正以精细化治理深耕和谐土壤,绘就善治和美新篇章。
淀山湖镇红星村
红星村党总支以“红星和谐号”党建为强劲引擎,积极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。“庭院小议”成了凝聚智慧的“议事厅”,议环境卫生,村民主动清扫、落实垃圾分类;议出租房管理,积极监督租户规范用电。在促进邻里和谐上,村民也踊跃参与,主动调解纠纷、互帮互助。如今,红星村内部环境整洁有序,出租房管理规范,邻里关系亲密融洽,村民自治热情高涨,一幅乡村和谐、善治有为的动人画卷正徐徐铺展。
周庄镇南湖村
南湖村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,锚定绘制新时代江南水乡发展新画卷目标,深耕乡村治理。搭建“有事好商量”议事平台,大小事务由村民共商,尤其在农房翻建中,以耐心细致化解潜在矛盾,实现全程零纠纷。针对住家船这一治理难题,坚持“试点先行、逐步推进、全面清零”思路,通过典型示范、联动执法与长效监管,实现住家船“动态清零”。如今,邻里和睦新风拂面,乡村水域重现清澈,岸边绿树成荫。在“和睦乡邻”理念指引下,乡村和谐善治的鲜活新貌正逐步展现。
锦溪镇三联村
三联村依托“三联书场”,成功推出“忆乡愁”评书活动,邀请村内长者深情讲述村庄变迁史,唤醒村民共同记忆,进一步增强邻里之间的认同感。创新“评书+调解”模式,在书场中嵌入“民生议事20分钟”环节,运用“熟人评理”的柔性方式,有效化解宅基地纠纷、赡养矛盾等问题。“书场”已成为村民常态化自治实践的生动舞台,三联村党群服务中心人流量显著增加,形成“共话家常、共解难题”的熟人治理生态,使“和睦乡邻”成为善治的坚实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