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苏州要闻

苏州绘就“两山”转化锦绣长卷

时间: 2025-08-18 01:19 来源: 苏州日报 访问量:

这个夏天,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农耕文化园迎来了一拨拨小游客。孩子们在林果基地辨识作物、体验农事、自然探索……泥土清香与欢笑声交织。农事变趣事,体验经济给乡村旅游加分,让村民钱袋子鼓了起来。
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,苏州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因地制宜探索“生态+”农业、文化、旅游等新业态,不断推动苏州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,全市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领跑全省。截至2024年底,苏州共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(betway必威体育、常熟市、太仓市、昆山市、吴江区)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1个(吴中区),产业兴、百姓福、生态美的文明图景渐次呈现。

“绿水青山”打开发展新天地

绿竹苍翠、荷香清幽,冯梦龙村处处皆景。

观光车穿梭在宽敞村道上,忙碌地接送着游客;民宿小院内人来人往,节假日一房难求;良荡港湿地公园内荷花正艳,市民游客纷纷来打卡……冯梦龙村,这个江南小乡村,如今已是闻名全国的“网红村”。

“这些年,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冯梦龙村党委书记黄学涵说。

时光回溯到2014年,当时的新巷村还面临着环境困局:尘土飞扬的村道、散发异味的河道、偏远的地理位置,村民往返镇区需骑行一个多小时。这年11月,为纪念冯梦龙,新巷村更名为“冯梦龙村”,从此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。

整治12条河道、打造良荡港湿地公园……一系列硬举措让村庄重焕生机。在保留水乡肌理基础上,村里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,将生态公园打造成村民休闲空间。村民老夏回忆说:“过去河里难得见到鱼虾,现在天天能看见白鹭。”

如何让好生态产生好效益?冯梦龙村的答案是:构建“特色文化+生态农业+生态旅游”的多元产业体系,让生态价值融入发展血脉。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周边打造850亩的林果基地,种植猕猴桃、杨梅、梨、蓝莓等水果,每年5月至12月花果产出连连,水果采摘节、文化旅游节等文旅项目和文化活动频频出圈;深挖冯梦龙廉政文化,打造“耕读梦龙”“乐活梦龙”等特色品牌,形成集全年、多龄、全时空、可持续于一体的精细化特色研学线路。

当绿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,市场的信任就会水到渠成。走进冯梦龙村的钱埂上自然村,一眼就可以看见浓浓“乡愁”味的墙绘。再往前,就到了村民钱亚明的家,这里既是住家,也是农家乐。

钱埂上是村里首批美丽村庄示范点,“冯梦龙”文化元素融入田园风貌后,乡村游的客人越来越多。2019年,钱亚明毅然关停污染严重的服装缝纫线加工厂,投资60万元将自家农房改造成“明雅六灶人家”农家乐。“看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,我就知道转型这条路走对了。”钱亚明说。

好水好空气好风景为冯梦龙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,宜学、宜游、宜娱、宜居的生态地标特性,让到过冯梦龙村的过客变住客、常客,流量变留量、增量。冯梦龙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91.2万人次,落地农家乐、民宿等项目28个,带动200余人就业,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.6万余元。

“绿水青山,在我们这里变成了金山银山,也变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。”钱亚明说。

特色乡村美丽产业绽放异彩

“到这里你就会想要留下来,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这里的一切让我觉得无比舒服。”姚伯良之前在南京工作,2017年来到昆山锦溪镇顾家浜村后,就带着妻子在这里开了“十亩之间”特色民宿,就此落地生根。

姚伯良大学专攻村落文化研究,对极具原始感的顾家浜村一见钟情,“这几年‘昆山之链’首链工程建设促使我在这里创业,看到这里发展越来越好,对未来民宿的经营也越发充满信心。”姚伯良说。

“近三年已有10余个新项目落地,目前还在接触几个特色项目,随着各类新兴产业链的加入,村里的发展活力还将持续提升。”顾家浜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徐涛介绍。顾家浜村以前是传统农业村,村民主要靠农田收入,没有其他产业,虽然村子被内湖和外湖环绕,但整体环境脏乱。得益于“昆山之链”首链工程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顾家浜村依托村庄自然肌理和独特地理区位,盘活闲置资产,腾退13家“散乱污”企业(作坊),吸引雄大设计营入驻;改建旧厂房为服务驿站和新村委会,垃圾中转站成为“昆恋”咖啡馆,垃圾填埋场变身“昆恋”花海。经过多年环境提升,小桥流水、四季繁花、田园咖啡、慢行步道,与村庄、农田、湖荡有机相连,别有趣味,村民们就此端稳了农文旅饭碗。

提升“两山”转化质效,环境是根本,产业是出路。村口的“昆恋”咖啡馆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一位难求。00后沈珉是土生土长的顾家浜村人,大学刚毕业就在咖啡馆工作,“在家门口工作,特别安逸。”2022年以来,顾家浜村整合利用土地、建筑等闲置资源,为年轻人打造出了丰富的工作和创业场景,和沈珉一样,回村工作或创业的年轻人有近20人。

顾家浜村,这座浸润着吴越农耕文化精髓的特色田园乡村,依水而兴,因农而美。蜿蜒的湖岸线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灵秀轮廓,世代传承的农耕智慧更赋予这片土地独特的人文魅力。

在锚定农文旅发展目标后,村内昔日零散的千亩鱼塘华丽蜕变,化身为高大上的垂钓中心和水上休闲乐园;阡陌纵横的农田升级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,“乡恋顾家”“乡恋米”“乡恋鱼”等品牌农产品赢得市场青睐;湖畔农场、生态木屋等特色业态即将绽放异彩,更有法国窑烤面包等烘焙项目在接洽招商中。

每逢节假日,都有游客来村里参与各类农耕体验、品尝特色美食、购买农特产品。该模式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,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“两山”理念接续传递,“两山”转化路径不断创新,顾家浜村越来越有生命力了。

荒山秃岭也能“生态变现”

盛夏的铜官山乡村乐园处处跃动着生机勃勃的景象。山脚民宿掩隐在葱茏绿意中,村民家房前屋后花园雅致,乡间道路四通八达,农家小院精美舒适,乡风民情和谐淳朴,美好生活在这里具象化。5年时间,从荒山秃岭变生态绿洲,从门可罗雀到游人如织,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程刚见证了铜官山村的“生态变现”之路。

铜官山村原名七峰村,因附近有七座山峰而得名,但由于过去开山采石,七座山峰只剩下了两座半。生态破坏了,村里的发展也因此停滞不前。“要让青山重新站起来!”2019年,在“美丽中国”建设的春风里,程刚回铜官山村,担起村书记的重任,并立下铮铮誓言,向生态求效益。

经过不懈努力,黄土育出芽苗,荒山染上新绿。铜官山土质适宜茶树生长,500多亩茶树在山上生根、发芽、长叶,培育新的生机,七峰茶叶应运而生。铜官山村逐步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,花卉、林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多元发展的新格局,村民增收,村级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。“生态变好,茶叶品质高,名声打出去了,原本几百元一斤的茶叶做成品牌可以卖上2000元。”茶农老周说。

2020年的秋天注定会载入村史。当“江苏省级特色田园”的牌匾悬挂在村口时,铜官山村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。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betway必威体育主会场,这里一夜之间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。此后,铜官山村获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“国家森林乡村”等荣誉。

2021年,首届“中国新农民”故事会又选在铜官山村开讲,全国各地的新农人相聚山脚,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。“在我们这分享过故事的新农人都反响特别好,借助故事会的平台,产品再次被推广出去,客源也betway必威体育了。”程刚说。

做大产业文章,不能只有茶。铜官山村联结郑家桥村、肖桥村等7个村的农户,创建全产业链服务的常熟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。截至目前,合作社拥有种植基地12000亩,建成粮食仓储、保鲜库2万平方米,日产大米70吨。2023年,合作社收储稻谷6640吨,粮食烘干1.5万吨,加工大米4250吨,实现经营收入2860万元。主打农产品品牌“虞盛大米”获中国好米榜银奖、江苏好大米银奖等荣誉。

如今,这个村落还有一块生态“招牌”——常熟市首个综合性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修复基地”。铜官山正依托“生态修复”模式和法治文化特色园现有资源优势,向“绿”向“新”而行,打造集生态修复、科普教育、文化康养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基地。

在这场生态与发展双向奔赴的时代之约中——让天更蓝、水更清、村更美,民更富,正渐渐成为现实!苏州全域绘就的“两山”转化锦绣长卷,将更加瑰丽和壮阔!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