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苏州要闻

在苏州 转角遇见运动场

时间: 2025-08-16 01:54 来源: 苏州日报 访问量:

在苏州,转角不仅能遇见园林,还能遇见一片运动场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在各地都在发力体育建设的当下,苏州体育场地设施的焕新,来自向城市建设的“边角料”求空间、在存量上做出新文章,让小荒地变身活力源泉,场地设施“持续增量”,项目服务“提档升级”,激发全民健身热情。

小足球窥见体育大空间

人均体育场地4.07平方米

6月29日傍晚,“苏超”第五轮,苏州队主场对阵扬州队,昆山奥体中心足球场内人声鼎沸,43617名观众现场观赛,掀起“苏超”单场上座纪录的新一轮“内卷”。非职业的足球队、从校园足球踢出来的高中生,在国际级的专业足球场上、在数万观众面前秀球技,这在全国也是头一回。

有网友说,这是苏州足球在“秀肌肉”,殊不知,盘一盘苏州足球的家底更可观。昆山奥体中心是省内唯一的专业足球场,苏州一共有5座足球场具备举办国际A级赛事的能力,截至目前,苏州累计建成各类足球场地1613片,今年还有13片足球场地正在建设中。

足球场有多少,只是苏州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。乘着“苏超”的东风,很多人对苏州体育的“综合实力”有了新认识,原来苏州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这般多彩。

截至202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,苏州全市有体育场地38968个,体育场地总面积5286.2万平方米,按全市常住人口1298.7万人计算,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4.07平方米。我市累计建成健身步道5500公里,建成苏州湾体育公园、横山体育公园、梁丰生态公园、运河体育公园等各类体育公园、广场近150个,已全面建成城乡一体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。此外,苏州还在公园、广场配置安装了230余套智慧广场舞系统,破解了广场舞扰民难题。

挖掘城市存量空间

闲置地块变活力源泉

古城姑苏、卧龙身侧,今年增添了不少新鲜活力。人民路与因果巷交叉口的东北侧,是老苏州熟悉的原东吴丝织厂,通过“微改造”,现在这块闲置地块已经变身一座活力体育公园。距离观前街只有300米,这样的“黄金地段”成了集运动健身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空间,建有1片标准篮球场、1片五人制足球场,均配备围网及夜间照明,还有2张休闲乒乓球台及综合健身活动区,并且通过“线上预约+智能门禁”系统提高利用率,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“全天候”的锻炼需求。

市体育局副局长李镔介绍,今年3月,苏州在全省率先发力,多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《betway必威体育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施方案(2026-2030年)》。

该方案从摸排梳理、详细规划、统筹实施等阶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布局,围绕纳入重点建设规划、拓展建设资源空间、做好存量用地挖掘、完善公园绿地功能、完善健身步道建设、抓好政策落地实施、丰富健身场地实施等七个方面,提出具体措施并明确责任单位,大力推进健身路径、体育公园、健身步道、社会足球场、篮球场等便民体育设施建设,目标到2030年形成更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,不断构建和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。

“城市空间寸土寸金,如何挖掘出一块块零散闲置土地,如何见缝插针盘活资源,都是考验。”李镔说,通过不断挖掘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存量空间,配建全民健身设施,让“边角料”变成“金角银边”,在存量上做出新文章,小荒地也能变身活力源泉。让“寸土生金”,才是城市治理的巧思。

持续增量叠加品质提升

百姓健身空间“有”上加“优”

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港街与娄江快速路立交桥下,时常聚集着一群年轻人,他们踏着小轮车、滑板、轮滑鞋,在起伏的泵道上潇洒驰骋。这是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打造的一座泵道公园,自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每年承办中国泵道自行车联赛,迎来全国各地的专业选手。今年5月,苏州青少年阳光联赛中小学生自行车比赛首次增设小轮车项目,上百名苏州青少年冲上这片充满激情的赛道,开启了一片新天地。

今年入夏以来,吴江新增一处“不怕晒不怕雨”的室外运动场地——吴江江陵高架运动中心,“藏身”在吴江区运河路与江陵东路辅路交叉口的高架下,巧妙利用江陵高架桥体的遮阳优势,桥面隔绝烈日直射,在这里运动,人们的体感温度明显降低,下雨天也基本不受影响。运动中心占地近2万平方米,项目设置也极为丰富,建有两片五人制足球场、两片标准篮球场、三片羽毛球场、一片网球场、两片匹克球场以及全民健身区、儿童游乐区、健身步道等。

记者了解到,我市体育部门正与城建、园林等部门紧密对接,摸排梳理可用于建设的用地空间,目前已梳理出近两年可用于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用地空间42处,可以建设笼式足球场、篮球场、乒乓球台、羽毛球场等全民健身设施。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是环绕苏州古城区的一条秀美飘带,也是苏州百姓散步休闲的好去处,未来步道沿途多处将增设运动场地、添置运动器材,为市民提供betway必威体育健身空间。

苏州城乡百姓的健身好去处不仅要“有”,还要“优”。在城市体育空间持续增量的同时,更要提升功能品质。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李志国介绍,过去户外体育场地建设往往是粗放型的,划一段健身步道、摆放几台健身器械,“我们现在已经版本升级了——规划建设之初就有更高标准、更精细的要求,场地设施的功能更明确、项目更丰富,挤出一片小球场、多竖几座篮球架,覆盖更广的人群,让老百姓对运动健身的需求有实实在在的落脚地。”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